超低温冷疗、漂浮舱、微压氧舱……竞技体育中新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被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李卫展示在大屏幕上。坐在台下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跆拳道67公斤级以上冠军陈中看着这些“新科技”,忍不住感慨起来。
“我们那个年代也有一些,但是得去医院,没有这么方便。”如今,陈中是北京体育大学团委书记,她正在从一名运动员,“转型”成为大学老师。
7月26日,全球Z世代体育论坛在北京举办。此次论坛是在教育部的支持指导下,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旨在搭建“国际化、年轻化、高规格”的国际青年体育交流与对话平台,展示体育教育成果和体育文化魅力。
【资料图】
论坛上,从事体育教育和国际交流的10余位专家学者及优秀运动员围绕体育教育、体育人才培养、数字体育应用和体育精神传承等议题,展开专题研讨和交流。
在运动项目和体育训练数智资源和技术应用环节中,还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清正和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协会职业教练雷蒙·特里洛·阿斯塔西奥(Ramon Trillo Astasio)。而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澜、匈牙利体育大学教授巴林特·科瓦奇(Bálint Kovács),以及上海体育大学教授蔡玉军,分别分享了各自学校在体育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及体育课程改革方面的案例。
据蔡玉军介绍,上海体育大学是以体育学科为主的单科类院校。在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运动技能类的授课课程,“占了培养方案里的‘半壁江山’”。他分享该校体操课程改革的案例,学生们第一学期以通识和体育类专业共同的专业课程为主,到一年级学期末,学校会将体育类专业分流成5个专业,分别是体育教育、体能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和体育旅游。
“在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体教融合以及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原来的课程在内容和方法上,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国家战略。我们培养体育类专业人才这一目标,要落实到每门课程上,比如体操课程就要作出很多方面的改革。”蔡玉军说。
作为体育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上海体育大学的体操课分上下两个学期,128个学时,40学分。在蔡玉军看来,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首先是要把认知、情感和操作并重,重点提升体操课的高阶性。其中,创新性和挑战度是要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也要让学生时刻面临挑战。
蔡玉军还提到,要按照体操动作发展的规律来结构化设计课程,将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贯通,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此外,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学设计的方式掌握运动技能的原理。
“我们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要求,反向设计了课程的目标。再根据课程目标,从体操这个学科的知识海洋当中选取了6个模块,来支撑我们的培养目标。”蔡玉军举例,体操课上,动作学习和动作教学是最核心的内容,其他内容是辅助。
最后,他专门说到了评价机制的改革,“首先要建立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机制”,打造“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从仅仅注重运动技能的考核,发展成“认知、情感和操作”3个领域并重。
“经过这些改革措施,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蔡玉军总结。
湖南师范大学培养体育类人才的目标,是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实现的。郑澜是湖南师范大学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体育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的执行负责人。她提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两种教育体系、两套教育方法、两类教育资源的碰撞与融合。
“具体来说,首先是生源不同,知识结构方面也有差异,培养环境也不一样。”据郑澜介绍,双方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融合改革,用对方的课程获取“开阔的专业视野和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比如,课程中有中方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心理学,也引进了英方的生活方式与人类的运动、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研究等课程。在这个基础上,双方也联合开发了体育教育导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活动等新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已经在北美建立了4个实习基地,在欧洲的联合培养项目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一直秉持着全球化视野来发展创新,推动我们的体育教育改革。”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副院长刘薇娜说,“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到评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更有针对性,更有靶向性。”
刘薇娜专门提到,华师大作为牵头单位,一直在研制和修订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在这个过程当中,研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提出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作为首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涵盖了运动负荷、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3个关键的要素。
“具体而言,每一节课学生的持续运动时间要达到75%左右,运动负荷的平均心率要达到每分钟140-160左右。运动技能的学习能够保证20分钟左右,专门的体能练习大概要10分钟。”刘薇娜说。
正如中国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主任王磊在论坛致辞中所说的那样,教育和体育息息相关,学校体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今年还将启动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全面实施兴趣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学校课程教学改革。
“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是走向世界的一个载体。”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傅博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